世界陸地上最長的裂谷帶。位於非洲東部。分東西二支:東支南起讚比西河支流希雷西河口以南,經馬拉維湖,向北縱貫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,沿紅海直至西亞的死海─約旦河谷地,全長約6400公裡;西支起自馬拉維湖西北端,經坦噶尼喀湖、基伍湖、愛德華湖(阿明湖)、阿爾伯特湖(蒙博托湖)至阿伯特尼羅河谷地,長約1700公裡。裂谷帶一般深1000~2000米,平均寬48~65公裡(最寬處可達200~300公裡)。兩側陡崖壁立,底部起伏較大,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。如,坦噶尼喀湖的長度相當其最大寬度的10余倍,最深處達1470米;埃塞俄比亞高原上大裂谷東北部的阿薩爾湖湖面海拔高度為-150米,是非洲陸地的最低處。大裂谷帶火山眾多、熔巖廣布,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(5895米)及沿帶分布的熔巖高原即為典型例証。據板塊構造理論推斷,東非大裂谷正處於大洋發展的胚胎期。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7032706291
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
氣溫遞減率 Lapse Rate
在對流層中,氣溫隨高度變化的比率。在乾空氣的狀況,平均每上升100公尺,氣溫約下降1℃。若是含有水汽的溼空氣,因水汽凝結時會釋放潛熱,平均每上升100公尺,氣溫約下降0.6℃。
但實際情況有許多複雜因素影響,因此氣溫遞減率會因時因地而異。
氣溫遞減率計算方式為 (對流層頂氣溫 – 地面氣溫)÷ 對流層厚度 = 氣溫直減率
當太陽輻射到達地面時,被地面吸收,然後放出長波。由於近地面處經常被雲層蓋著,長波被二氧化碳、水氣與塵埃吸收,亦受雲層阻隔,未能返回太空,因而使氣溫升高。而高山上空氣稀薄,當地面放出長波時未被氣體吸收,長波迅速返回太空,因此高山(高空)上氣溫比平地低。
1.乾絕熱遞減率,一般亦稱為乾絕熱直減率﹝Dry-adiabatic Lapse rate﹞是一種特定之過程溫度直減率,其定義為:一塊乾空氣循乾絕熱上升,通過一層在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下空氣時,其溫度隨高度增加之減低率,此直減率為g/Cp,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,Cp為乾空氣之定壓比熱。g/Cp=9.752﹝有的地方列出9.767﹞K/Km=9.8K/Km=9.8C/Km=1C/100m,此種直減率之大氣中,其位溫不隨高度而改變。
2.濕絕熱遞減率,一般稱為飽和絕熱直減率﹝Saturation-adiabatic Lapse rate或稱Moist-adiabatic Lapse rate﹞:「過程直減率」﹝Process Lapse rate﹞之特殊情況,為一氣塊穿過流體靜力平衡之大氣,循飽和絕熱過程上升時,溫度隨高度之減低率。由於釋出潛熱之故,此項直減率較乾絕熱直減率為小,代表此項程序之微分方程必須按數字加以積分,具有此種直減之知大氣中高度之濕球位溫不變。
但實際情況有許多複雜因素影響,因此氣溫遞減率會因時因地而異。
氣溫遞減率計算方式為 (對流層頂氣溫 – 地面氣溫)÷ 對流層厚度 = 氣溫直減率
當太陽輻射到達地面時,被地面吸收,然後放出長波。由於近地面處經常被雲層蓋著,長波被二氧化碳、水氣與塵埃吸收,亦受雲層阻隔,未能返回太空,因而使氣溫升高。而高山上空氣稀薄,當地面放出長波時未被氣體吸收,長波迅速返回太空,因此高山(高空)上氣溫比平地低。
1.乾絕熱遞減率,一般亦稱為乾絕熱直減率﹝Dry-adiabatic Lapse rate﹞是一種特定之過程溫度直減率,其定義為:一塊乾空氣循乾絕熱上升,通過一層在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下空氣時,其溫度隨高度增加之減低率,此直減率為g/Cp,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,Cp為乾空氣之定壓比熱。g/Cp=9.752﹝有的地方列出9.767﹞K/Km=9.8K/Km=9.8C/Km=1C/100m,此種直減率之大氣中,其位溫不隨高度而改變。
2.濕絕熱遞減率,一般稱為飽和絕熱直減率﹝Saturation-adiabatic Lapse rate或稱Moist-adiabatic Lapse rate﹞:「過程直減率」﹝Process Lapse rate﹞之特殊情況,為一氣塊穿過流體靜力平衡之大氣,循飽和絕熱過程上升時,溫度隨高度之減低率。由於釋出潛熱之故,此項直減率較乾絕熱直減率為小,代表此項程序之微分方程必須按數字加以積分,具有此種直減之知大氣中高度之濕球位溫不變。
貝母雲
如果氣溫持續下降至190K(-83℃)以下,水汽就會附著在這些三水硝酸顆粒的表面,凝結成冰粒。要是氣溫下降的速度很快,所凝結的冰粒直徑就較小(約2微米),但會相當密集,所形成的PSCs在陽光折射下,會顯現出珍珠般的光澤,因此被稱為「貝母雲」(nacreous clouds)。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5053107410
紫外線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5040607809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5053107410
紫外線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5040607809
超級火山
超級火山是指爆發指數 (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, VEI) 在 8 以上的火山,代表噴出超過 1000 km³ 的物質。
以下是已知過去爆發有達到這個等級的地方。
1.印尼,蘇門達臘,多峇湖 (Lake Toba):7萬5000年前噴出 2,800 km³。
2.美國,懷俄明,黃石公園 (Yellowstone):2.2 百萬年前噴出 2,500 km³ years ago; 64 萬年前 噴出 1000 km³ 。
3.美國,科羅拉多,La Garita Caldera:27.8 百萬年前噴出超過 5,000 km³。
4.美國,愛達荷,Bruneau-Jarbidge:10-12 百萬年前,火山灰在以東 1200 km 被發現。
5.人類歷史紀錄到的最大火山爆發為西元 1883 年印尼的 Tambora 火山,也才噴出 100 km³ 的 量。而聖海倫火山在西元 1980 年的爆發,噴出量還不到 10 km³。
http://publish.lihpao.com/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/2005/04/14/05F04143/
南亞海嘯(Tsunami)
http://gisc.tcgs.tc.edu.tw/cyclopedia/nature/Tsunami.htm
夏威夷火山群島
http://www.alumni.hchs.hc.edu.tw/documents/446.pdf
以下是已知過去爆發有達到這個等級的地方。
1.印尼,蘇門達臘,多峇湖 (Lake Toba):7萬5000年前噴出 2,800 km³。
2.美國,懷俄明,黃石公園 (Yellowstone):2.2 百萬年前噴出 2,500 km³ years ago; 64 萬年前 噴出 1000 km³ 。
3.美國,科羅拉多,La Garita Caldera:27.8 百萬年前噴出超過 5,000 km³。
4.美國,愛達荷,Bruneau-Jarbidge:10-12 百萬年前,火山灰在以東 1200 km 被發現。
5.人類歷史紀錄到的最大火山爆發為西元 1883 年印尼的 Tambora 火山,也才噴出 100 km³ 的 量。而聖海倫火山在西元 1980 年的爆發,噴出量還不到 10 km³。
http://publish.lihpao.com/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/2005/04/14/05F04143/
南亞海嘯(Tsunami)
http://gisc.tcgs.tc.edu.tw/cyclopedia/nature/Tsunami.htm
夏威夷火山群島
http://www.alumni.hchs.hc.edu.tw/documents/446.pdf
Tambora



維基百科-坦博拉火山
坦博拉火山是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一座活躍的層狀火山(複合型火山)。 坦博拉火山的海拔高度達到2850米[2]是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最高的山峰之一, 在1815年4月火山活動達到頂峰。[3]
1815年,坦博拉火山發生了爆發[4] 在遠在2,000千米外的蘇門答臘島也聽見了這次爆發。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 婆羅洲、蘇拉威西島、爪哇島和馬路古群島的區域。至少有71,000人死亡,其中有11,000–12,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;[4] 大部分作者估計有92,000人死亡 but this figure is based on an overestimated calculation.[5]爆發造成全球氣候異常;1816年成為「沒有夏天的年份」(Year Without a Summer),由於影響了北美洲和歐洲的氣候。北半球農作物歉收,家畜死亡,導致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。[4]
2004年,一支考古隊在挖掘中發現了被1815年火山爆發所掩埋的文化遺跡。[6] 它們掩埋在厚達3米的火山灰沉積物之下。
1815年,坦博拉火山發生了爆發[4] 在遠在2,000千米外的蘇門答臘島也聽見了這次爆發。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 婆羅洲、蘇拉威西島、爪哇島和馬路古群島的區域。至少有71,000人死亡,其中有11,000–12,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;[4] 大部分作者估計有92,000人死亡 but this figure is based on an overestimated calculation.[5]爆發造成全球氣候異常;1816年成為「沒有夏天的年份」(Year Without a Summer),由於影響了北美洲和歐洲的氣候。北半球農作物歉收,家畜死亡,導致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。[4]
2004年,一支考古隊在挖掘中發現了被1815年火山爆發所掩埋的文化遺跡。[6] 它們掩埋在厚達3米的火山灰沉積物之下。
blizzards暴風雪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