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

東非大裂谷

世界陸地上最長的裂谷帶。位於非洲東部。分東西二支:東支南起讚比西河支流希雷西河口以南,經馬拉維湖,向北縱貫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,沿紅海直至西亞的死海─約旦河谷地,全長約6400公裡;西支起自馬拉維湖西北端,經坦噶尼喀湖、基伍湖、愛德華湖(阿明湖)、阿爾伯特湖(蒙博托湖)至阿伯特尼羅河谷地,長約1700公裡。裂谷帶一般深1000~2000米,平均寬48~65公裡(最寬處可達200~300公裡)。兩側陡崖壁立,底部起伏較大,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。如,坦噶尼喀湖的長度相當其最大寬度的10余倍,最深處達1470米;埃塞俄比亞高原上大裂谷東北部的阿薩爾湖湖面海拔高度為-150米,是非洲陸地的最低處。大裂谷帶火山眾多、熔巖廣布,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(5895米)及沿帶分布的熔巖高原即為典型例証。據板塊構造理論推斷,東非大裂谷正處於大洋發展的胚胎期。
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7032706291

地球的內部構造





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,稱為岩石圈 (lithosphere) ,其厚度平均約一百公里,岩石圈之下為軟流圈(asthenosphere)為黏度高的液體物質所組成,在高溫、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,使岩石圈漂浮其上。

氣溫遞減率 Lapse Rate

在對流層中,氣溫隨高度變化的比率。在乾空氣的狀況,平均每上升100公尺,氣溫約下降1℃。若是含有水汽的溼空氣,因水汽凝結時會釋放潛熱,平均每上升100公尺,氣溫約下降0.6℃。
但實際情況有許多複雜因素影響,因此氣溫遞減率會因時因地而異。
氣溫遞減率計算方式為 (對流層頂氣溫 – 地面氣溫)÷ 對流層厚度 = 氣溫直減率

當太陽輻射到達地面時,被地面吸收,然後放出長波。由於近地面處經常被雲層蓋著,長波被二氧化碳、水氣與塵埃吸收,亦受雲層阻隔,未能返回太空,因而使氣溫升高。而高山上空氣稀薄,當地面放出長波時未被氣體吸收,長波迅速返回太空,因此高山(高空)上氣溫比平地低。


1.乾絕熱遞減率,一般亦稱為乾絕熱直減率﹝Dry-adiabatic Lapse rate﹞是一種特定之過程溫度直減率,其定義為:一塊乾空氣循乾絕熱上升,通過一層在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下空氣時,其溫度隨高度增加之減低率,此直減率為g/Cp,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,Cp為乾空氣之定壓比熱。g/Cp=9.752﹝有的地方列出9.767﹞K/Km=9.8K/Km=9.8C/Km=1C/100m,此種直減率之大氣中,其位溫不隨高度而改變。

2.濕絕熱遞減率,一般稱為飽和絕熱直減率﹝Saturation-adiabatic Lapse rate或稱Moist-adiabatic Lapse rate﹞:「過程直減率」﹝Process Lapse rate﹞之特殊情況,為一氣塊穿過流體靜力平衡之大氣,循飽和絕熱過程上升時,溫度隨高度之減低率。由於釋出潛熱之故,此項直減率較乾絕熱直減率為小,代表此項程序之微分方程必須按數字加以積分,具有此種直減之知大氣中高度之濕球位溫不變。

貝母雲

 如果氣溫持續下降至190K(-83℃)以下,水汽就會附著在這些三水硝酸顆粒的表面,凝結成冰粒。要是氣溫下降的速度很快,所凝結的冰粒直徑就較小(約2微米),但會相當密集,所形成的PSCs在陽光折射下,會顯現出珍珠般的光澤,因此被稱為「貝母雲」(nacreous clouds)。
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5053107410

紫外線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5040607809

超級火山

超級火山是指爆發指數 (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, VEI) 在 8 以上的火山,代表噴出超過 1000 km³ 的物質。
以下是已知過去爆發有達到這個等級的地方。
1.印尼,蘇門達臘,多峇湖 (Lake Toba):7萬5000年前噴出 2,800 km³。
2.美國,懷俄明,黃石公園 (Yellowstone):2.2 百萬年前噴出 2,500 km³ years ago; 64 萬年前 噴出 1000 km³ 。
3.美國,科羅拉多,La Garita Caldera:27.8 百萬年前噴出超過 5,000 km³。
4.美國,愛達荷,Bruneau-Jarbidge:10-12 百萬年前,火山灰在以東 1200 km 被發現。
5.人類歷史紀錄到的最大火山爆發為西元 1883 年印尼的 Tambora 火山,也才噴出 100 km³ 的 量。而聖海倫火山在西元 1980 年的爆發,噴出量還不到 10 km³。

http://publish.lihpao.com/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/2005/04/14/05F04143/

南亞海嘯(Tsunami)
http://gisc.tcgs.tc.edu.tw/cyclopedia/nature/Tsunami.htm

夏威夷火山群島
http://www.alumni.hchs.hc.edu.tw/documents/446.pdf

Tambora






維基百科-坦博拉火山

坦博拉火山是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一座活躍的層狀火山(複合型火山)。 坦博拉火山的海拔高度達到2850米[2]是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最高的山峰之一, 在1815年4月火山活動達到頂峰。[3]
1815年,坦博拉火山發生了爆發[4] 在遠在2,000千米外的蘇門答臘島也聽見了這次爆發。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 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爪哇島馬路古群島的區域。至少有71,000人死亡,其中有11,000–12,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;[4] 大部分作者估計有92,000人死亡 but this figure is based on an overestimated calculation.[5]爆發造成全球氣候異常;1816年成為「沒有夏天的年份」(Year Without a Summer),由於影響了北美洲和歐洲的氣候。北半球農作物歉收,家畜死亡,導致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。[4]
2004年,一支考古隊在挖掘中發現了被1815年火山爆發所掩埋的文化遺跡。[6] 它們掩埋在厚達3米的火山灰沉積物之下。

blizzards暴風雪

維基百科-暴風雪
暴風雪,-5℃以下大降水量天氣的統稱,且伴有強烈的冷空氣氣流。
暴風雪的形成類似於與暴風雨相似。在冬天,當雲中的溫度變得很低時,使雲中的小水滴結凍。當這些結凍的小水滴撞到其他的小水滴時,這些小水滴就變成了雪。當它們變成雪之後,它們會繼續與其他小水滴或雪相撞。當這些雪變得太大時,它們就會往下落。大多數雪是無害的,但當風速達到每小時56千米,溫度降到-5℃以下,並有大量的雪時,暴風雪便形成了。

聖多里尼 (Santorini) 火山

位於錫拉島 (希臘基克拉澤斯(Cyclades)群島的最南部島嶼)上。錫拉島 (Thera) 現代希臘語作Thira,亦稱Santorin或Santorini。 所以錫拉島火山也稱為聖多里尼 (Santorini) 火山。有人認為,約西元前1500年錫拉島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襲擊了克里特島沿海和中部,使克諾索斯(Knossos)和愛琴海米諾斯(Minos)文化突然滅絕。但支持此說者甚少。也不確定它現在是死火山還是活火山 ……

臭氧層破洞









在地表面上空約20~25公里的大氣中,有一層重要的保護層----臭氧層(O3)。它可以吸收太陽工中90%的紫外線,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遭受大量紫外線的傷害。因為照射了過量的紫外線,可能會增加罹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機會,動植物的生長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。由於人類大量使用一種叫『氟氯碳化物(CFCs)』的化學物質,破壞了臭氧層,使臭氧層出現破洞。因此在1987年『蒙特婁議定書』中,要求世界各國自1996年1月1日起,完全禁止生產氟氯碳化物,共同挽救臭氧層,以免遭受更嚴重的破壞。氟氯碳化物的壽命,可達數十年至百年之久,且它的一個氯原子,可以破壞大約一萬個臭氧分子。

米諾斯(Minoans)文明

克裡特文明即愛琴文明是西方最早的文明,發源於西元前2600年左右。爾後,大概在西元前1400年左右,愛琴文明突然消失了。

http://bbs.moninet.com.tw/board/view.cgi?forum=99&topic=53

大氣環流示意圖




喀斯喀特山脈





喀斯喀特山脈(Cascade Range)是北美洲的一條主要山脈,北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,穿越美國華盛頓州奧勒岡州,最終到達加利福尼亞州

地球的起源


超新星爆炸 A →震波在星際雲中傳送,密度的不均勻加大 B →星際雲往高密度部分收縮,形成原始太陽系星雲 C →原始太陽誕生,較遠處的氣體在其週圍繞轉形成圓盤 D →形成無數顆微行星,逐漸成長為原始行星 E →太陽系就漸漸形成了。


根據對行星物質來源的看法﹐可以把各種學說分為三類﹕ 1.災變說或分出說:認為行星物質是因某一偶然的巨變事件從太陽中分出的﹐例如由於另一顆恆星走近或碰到太陽﹐或者由於太陽爆發﹐從太陽分出的物質後來形成行星。 2.俘獲說:認為太陽從恆星際空間俘獲物質﹐形成原行星雲﹐後來演變成行星。 3.共同形成說:認為整個太陽系所有天體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的﹐星雲中心部分的物質形成太陽﹐外圍部分的物質形成行星等天體。 俘獲說和共同形成說的共同點是星雲集聚形成行星﹐常合稱為“星雲說”。

1【潮汐說】此說又稱為碰撞說或遭遇說。當類似太陽的恆星偶然兼通過太陽附近時,會產生類似地球受月球影響而生的潮汐現象(高潮、低潮現象),也就是說,由於受到恆星接近時引力作用的影響,雙方星體的構成物質會向外迸出。由於太陽迸出的物質構成了水星、金星、地球和火星,由路過的恆星迸出的物質則構成了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、海王星和冥王星。然而令人懷疑的是,從恆星迸出的物質有可能凝固誠星體嗎:更何況二星球如此接近的機會少之又少,所以潮汐說雖曾流行一時,最後還是被捨棄。

2【雙星說】此說針對潮汐說的點而提出。太陽原本並非單獨的星球,而是帶著伴星的雙星。在宇宙中,這種二個或兩個以上的星體互相保持力作用的雙星數目約百分之十,因此,通過太陽附近的恆星和伴星之間會出現潮汐現象。換言之,行星並非由太陽誕生,他是伴星和通過太陽附近的恆星的後代。然而,從理論上可以證明行星不可能由太陽、伴星或恆星迸裂出來的氣體冷卻凝固而成。

3【原始行星說】原始行星說(proto-planet hypothesis)是一九四九年時,由美國天文學家凱伯(Gerard Peter Kuiper,1905~1973)所發表。此說認為在宇宙中的某些部分,氣體或宇宙塵特別濃厚,這些氣體語宇宙塵冷卻後的寧快再原始太陽的四周環繞時,因速度或密度的差異使旋轉的圓盤體部分產生旋渦。其中大的旋渦吸收了小的旋渦,並形成沉滯而集積物質。這種集合物質就是行星的基本物質(原始行星)。換句話說,地球等行星並非由熱氣體集合、凝固而成,而是由氫、氦、冷卻的塵粒或矽酸等聚合而成。

4【隕石說】當原始的太陽經過宇宙塵特別濃厚的部分時,由於吸收了大量的宇宙塵、氣體、隕石等,便在其四周形成星雲。當星雲循橢圓形軌道繞行太陽時,隕石和隕石之間會反覆的互相衝撞。如此,橢圓形軌道漸漸改變形態而趨於圓形,同時,星雲本體也逐漸變成扁平的形狀,此時,允時間的衝撞會更加激烈,使分布密度失去均衡;而由於重力產生強大的凝聚作用,於是形成大型的行星。


相關資訊